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欢迎您访问昌邑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新闻

西岩记——昌邑古代美文欣赏之二

文章分类:文博新闻     发布时间:2020-07-17

明代万历五年(1577),昌邑历史上第一部县志(万历)《昌邑县志》编纂完成,在这部志书中,首次出现了“昌邑八景”,“西岩晨旭”名列其中。乾隆本《昌邑县志》记载:西岩晨旭西岩当古城西,势峻耸,有天根月窟之洞,每日出,霞光映蔚,岗埠腾晖,色射林峦,焕若绮绣,真奇观也。


乾隆本《昌邑县志》县境图中西岩位置


西岩,在昌邑旧县城西,位于今都昌街道岩山社区现已消失)。明代晚期,邑人孙梦豸致仕后曾在此结庐、筑亭、砌洞、构轩、植树,与同时致仕家居的友人原兵部左侍郎葛缙(昌邑奎聚街道王葛山下村人)、原湖广巡抚翟瓉(奎聚街道逄翟村人)、原四川按察司佥事孙昂(奎聚街道孙家道昭村人)等结社论文、把酒论道其间。寄情山水之余,孙梦豸于“西山”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岩记》,流传至今:

去县西二里许,名曰新郭,村近古城遗址,今以名村,因其旧也村之西有山,近视之若夷,远望则丰隆耸秀,青草蒙茸如翠屏状。其极顶前后又有小峰突起,中区平坦亩余,旧有泰山等祠。闻之故老云,厥初创建,几见神异,今虽漫无可考,然岁时伏腊,邑中人士瞻拜祠下者动以数百计,往来络绎,若或使之,亦可以稽此山之灵也。

余自总角时,每一过辄盘不忍去。及宦游于外,虽日在怀抱,然鞅掌王事未遑也。癸亥春,以公便抵家,取闲登览,旧兴复萌。因鸠工饬材,结庐山麓,名曰“西山草庐”。庐之上构一亭,亭名“心远”,乃太守武川杜公所扁,取义于渊明“心远地偏”也。亭之上垒土为台,仍虚其中,以砖砌为小洞,洞名“寻乐窝”。洞上复构一轩,轩名“玩月”,盖以台高轩敞,月明时来,景更佳也。又于前后栽树千余。经营数年,室庐渐多,林木渐茂,西岩之上焕然改观矣。

余今告请东归,投老于此,日与乡邻故旧籍草开樽,促膝共谈,山色空濛,禽声上下,不谓人世也。酒醉兴逸,则拍手缓步,直上绝巅,俯视尘寰,以舒一啸。远眺博陆、大泽,俨若淡抹轻烟。且东山龙盘,大阜虎踞,其朝拱而环抱者,又不知其几十峰也。他如烟村散乱,云树参差,潍滨海右,咸归一览,其真奇观也哉!

携手南下,载览载行,过汉高士逄公祠,清风高节,里之人犹能言之。迤北而东,则为忠宣公墓,石兽森列,松桧葱郁,而其子孙之环处于其侧者,尚济济焉。因感此二公者,一则名在宇宙,一则功在社稷,将与西山并峙,千古不朽,地灵人杰,岂不信夫。

率此直北,又予别业,即素所“明农”处也。仍命童子采择野菜,砍取薪柴,和根以煮,带叶而烧,蔬成进酒,觉有余味,擎杯纵饮,不知日将暮矣。少焉,月出东方,清光皎皎,众皆仰视,欢然称奇。酒复数行,余兴未已,乃对山而歌曰:

“西山崇兮,可游观以适吾情兮。山有洞兮,可静坐以养吾性兮。洞之前有庐兮,可谈道而读书兮。庐之外有田兮,可躬耕以养廉兮。余幸归此山兮,风月其无边兮。愧宦路之委曲兮,苦何求而不足兮。”

客皆颔首称羡,相揖而去。余亦秉烛而归,万虑澄然,不知历时之为久也。晨兴复至西山草庐,援笔记之。

孙梦豸(约1555年前后)字应兆,号槐窗,昌邑柳疃镇门八村人。嘉靖乙卯(1555)举人,丙辰(1556)进士。初任灵宝县令,以清廉著称,升河南道监察御史。曾上疏极谏明世宗郊祭、乘马、佩剑行部、办鳌山灯料,不慑忌讳,侃侃有风裁。后出为岳州知府,以疾请求致仕,两台屡荐不起。孙梦豸自幼英敏,克敦孝让,致仕之后,慕林泉之美,隐居于西岩山,筑西山草庐、心远亭、玩月轩,且前后植树数千株,使西岩成为一邑名胜。他人品方正刚直,博学多文,晚年编次平生诗文为《孙槐窗诗文集》若干卷。卒后,入祀昌邑乡贤祠。


版权所有:昌邑博物馆  鲁ICP备20020536号-1

地址:潍坊市昌邑市利民街5号    邮编:2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