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欢迎您访问昌邑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新闻

【昌邑文博】昌邑籍明代名臣黄福《后乐堂集》孤本复制回昌

文章分类:文博新闻     发布时间:2022-04-11

 为全面落实“两创”精神,助力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昌邑市博物馆启动了 《昌邑文献丛刊》编纂项目。该项目旨在全面搜集整理建国前昌邑历代先贤遗著,为昌邑留下一部“四库全书”。影印底本征集是编纂工作的前提。近日,收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昌邑籍明代名臣黄福《后乐堂集》明嘉靖年间刻本的唯一传世本复制回昌。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5.jpg

明嘉靖刻本《黄忠宣公文集(后乐堂集)》十九卷



    黄福(1363-1440),字如锡,别号后乐翁,昌邑市黄家辛戈村人,历仕至少保兼户部尚书,卒增太保,谥“忠宣”,《明史》有传。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jpg

    黄福年方十岁,即有志于学问,入乡校后,刻苦读书,洪武甲子年(1384),得中乡试,次年入太学深造。卒业后授项城主簿,不久改任清源,后升金吾前卫知事,改任龙江右卫。洪武三十年(1397)上书明太祖论当世之急务,明太祖读后大加赞赏,破格升其为工部右侍郎,黄福一跃进入明政府的中枢机构,步入政治舞台。

    建文年间(1399-1402)黄福深受信任,明成祖攻下南京后,李景隆将黄福列为奸党,成祖素知黄福刚正不阿,不但未治其罪,反而提拔他为工部尚书。

    永乐三年(1405)黄福改任北京行部尚书,负责营建北京宫殿,为迁都做准备。

    永乐四年,安南(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明成祖出师平定后,将安南改为交趾布政司,命黄福以尚书兼掌交趾布政、按察二司事。黄福到任后,“随事制宜,咸有条理”,稳定局势,发展农商,治理交趾十八年,没出现一次大的饥荒,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得到了交趾各界的爱戴和拥护,以至他离任时“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洪熙元年(1425)黄福奉命归京,任工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此后随侍皇太子居南京。不久,仁宗崩,明宣宗即位,命黄福与郑和营建献陵,工程完毕后,黄福上表乞假归里展墓。时未逾月,因交趾复乱,宣宗急召黄福回京再往交趾。但待黄福到达交趾,明军已大败,黄福在鸡陵关被俘,不但没受到刁难,反而被受以很高的礼遇,叛军首领黎利跪称:“公(黄福),交民父母也,公不去,我曹不至此”。并将黄福礼送出境,在给宣宗的表章中称曰“礼送贤良”。此后不久,明宣宗与黎利签订停火协议,明军撤出交趾,黎利接受朝廷册封,恢复了友好关系。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3.jpg

宣德元年黄福回乡祭祖所立“黄氏先茔碑”



    宣德四年(1429),黄福督漕运,他向宣宗进“足兵食,省役”之策,被采纳,后改任户部尚书。宣德七年,黄福已年过七旬,宣宗命黄福任南京工部尚书兼掌管南京兵部。宣德十年,宣宗崩,英宗即位,同年二月,升黄福少保,进阶光禄大夫。

    正统四年(1439)冬,黄福得重病,仍坚持处理公务,正统五年春正月初五日去世于南京,时年七十八岁。英宗闻讣,为其罢朝一日。正统五年三月,黄福灵柩由南京启程返回昌邑,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安葬于故里(黄家辛戈村西)。

    成化三年(1467),明宪宗追增黄福为太保,谥号“忠宣”,并在昌邑城内修建专祠,地方官春秋致祭。

    黄福一生历任六朝,为人公正,《明实录》称他:“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忧国之心,始终不渝。”他一生勤于学问,政事之余著有《后乐堂集》、《安南事宜》等。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4.jpg

近年新立的黄福神道碑


    黄福家族墓:1979年被昌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后,被昌邑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昌邑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潍坊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1.jpg

位于都昌街道黄辛戈村的黄福家族墓




微信图片_202204131618432.jpg

黄福墓



版权所有:昌邑博物馆  鲁ICP备20020536号-1

地址:潍坊市昌邑市利民街5号    邮编:2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