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欢迎您访问昌邑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博新闻

【昌邑文博】重磅!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走向全国(上)

文章分类:文博新闻     发布时间:2021-09-22

    继7月30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简报》、9月7日《山东政务信息》推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之后,9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专版刊发了《保得住 用得好 活起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一文,全面系统地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这标志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面向全国推广。

图片

保得住 用得好 活起来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

昌邑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端,渤海莱州湾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胶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的重心,八路军第七支队的诞生地,目前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居山东省首位,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近年来,昌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主题,通过树立“四个融入”理念(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党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立足“双轨推进”(挖掘与研究),建立“两多协同机制”(多方参与与多元投入),打通“多向旅游通道”(东、西、南三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形成了具有实践和推广意义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

一、产生背景

图片

国保单位—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图片

省保单位—李福泽故居


(一)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多次考察革命纪念设施和革命旧址,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2021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同年3月,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从省级层面看。山东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工作。2020年6月,省文旅厅增设革命文物处,专职负责指导、组织全省革命文物相关工作;同年12月,印发《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2021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同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对“十四五”期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丰富的资源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昌邑市历史悠久,人文丰厚,是东夷文明的发祥地,目前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84处,居山东省第三位,馆藏可移动文物9万件,居山东省第十位。昌邑又是革命老区,是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的重心,涌现出了于培绪、卢志英、陆升勋等一大批著名革命英烈,目前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总量居山东省首位。其中国保单位——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1处,省保单位——潍河碉堡群、陈干故居暨墓园、李福泽故居、王滨故居、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5处,市、县保单位——中共胶北特委旧址、魏坚毅故居等25处。2020年6月,昌邑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
(三)现实需求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确定了工作方向
革命文物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大量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主要分布在基层,历经风雨侵蚀,亟需保护修缮;流散在社会上的一些可移动革命文物面临灭失,亟需挖掘征集;一些隐藏在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亟需整理宣传。开展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实施一批保护工程,从源头上“保得住”迫在眉睫。
合理利用是对革命文物最好的保护。只有利用好革命文物,才能实现在保护中传承革命精神。目前,部分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存在脱节现象,已修复的革命文物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少数已对外开放的革命文物点,展陈手段落后,内涵挖掘不足,观众参与性、体验性不强。秉持保用并重理念创新,打造精品展陈,在保得住的同时做到“用得好”迫在眉睫。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文物作为生动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把革命文物与当前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才能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目前,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还比较缺乏,开辟一条切实可行、易推广、有实效的科学路径迫在眉睫。
(四)时代发展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拓展了创新空间
革命精神的阐发形式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提升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红色研学等概念的提出,为革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新技术的出现为突破传统展示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艺作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影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媒体+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都成为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目标

(一)革命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全面修缮境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深度挖掘、研究社会流散的可移动革命文物,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基础。
(二)打造党史党性教育示范基地
依托已修复和挖掘的革命文物资源,推动展馆体系建设,提升展示和宣教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史党性教育示范基地。
(三)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
编写出版一批红色文化著作,拍摄一批红色视频、微电影,创演一批红色剧作,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播革命文化,彰显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
(四)推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精心推出一系列高品质的红色景点、红色线路、红色村落,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

图片

市保单位—中共胶北特委旧址


图片

市保单位—昌南县委旧址


(一)坚持双轨发展、建管结合,实现革命文物“保得住”
一是整合资金,加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修缮保护。近三年来,先后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和引导利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胶河战役烈士陵园、中共胶北特委旧址等20余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
二是深入一线,加强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挖掘研究力度。实施红色历史记忆抢救工程,奔赴5省8市及市内330多个村庄,走访老战士、老党员和革命先辈后代600余人次,征集实物400多件(套)、资料1800余份,保存文字记录40多万字、影像资料2000多小时、珍贵图片近3万张,总结提炼了上百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激情的革命题材故事,编写了多部红色刊物。
三是加强管理,扎实做好革命文物的安全防范。昌邑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成立文物保护委员会,与文物所在地镇街区签订保护协议,明确了包括革命文物在内的每处文物点的安全责任人,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确保了文物安全。
(二)坚持两多联动、平台引领,实现革命文物“用得好”
一是多方参与,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强大合力。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博物馆等多部门为成员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制和文化工作考核内容,形成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强大合力。建立文博专家联系镇街区制度,通过实地指导、召开研讨会、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镇街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合理规划利用途径。
二是多元投入,形成革命文物利用资金保障。近三年来,由市财政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以信仰为主题的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利用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李福泽将军事迹陈列馆、徐迈事迹陈列馆、峻青文学艺术馆等专题展馆10个,姜泊村史馆、瓦东村史馆等各具特色的红色村史馆近百个,柳疃镇72个村全部建成村史馆。
三是搭建平台,丰富革命文物阐释形式。实施红色讲解员培育工程,建立了一支以“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为标准的专业和志愿讲解员队伍。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军人作用,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69岁的讲解员魏铁良入选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完成《渤海英魂》《英烈的“儿子”》等18部微电影、微视频,以徐迈、王滨、峻青、卢志英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多部小人书,出版了《渤海走廊红色文化教育丛书》,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党史党性教育教材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材。


图片

主体展馆—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

(三)坚持四融发展、多向开通,实现革命文物“活起来”
一是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党史党性教育。充分发挥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为主体的“111”(1个主题展馆、10个专题展馆、100个红色村史馆)红色研学基地作用,创新授课模式,现场熏陶、实践感受和知识传播相结合,拓展党史党性教育功能。组建红色宣讲队,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打造可移动的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今年4月份,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马渠村革命旧址、昌邑全武红色文化收藏博物馆入选山东省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场所,总量居潍坊市第一。
二是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组建专家团队,深入挖掘镇街红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了龙池、卜庄、饮马、下营等一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的红色文旅综合体,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红色文旅小镇——龙池镇,连续举办五届“龙乡文化节”,红色文旅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已与20多家旅游公司和研学团队签订合作协议,中国移动集团、潍柴集团、山东科技学院等23个企事业单位在此设立基地。
三是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文旅融合发展。根据革命文物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规划设计了东、西、南三条红色旅游线路。东线主要串连昌邑市党史馆、胶河战役陈列馆、峻青文学艺术馆、王滨电影艺术馆、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旧址、中共胶北特委旧址、陆升勋事迹陈列馆和李福泽将军事迹陈列馆;西线主要串连徐迈事迹陈列馆、红色马渠、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南线主要串连胶河战役烈士陵园、昌南县委旧址、朱树屏事迹陈列馆等。通过聚点成线,构建起全市党史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新格局。
四是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民生福祉改善。在红色景点、展馆打造过程中,积极推动环境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批景区村庄,带动了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改善,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


图片

专题展馆—徐迈事迹陈列馆

图片

专题展馆—峻青文学艺术馆

图片

红色村史馆—姜泊村史馆



版权所有:昌邑博物馆  鲁ICP备20020536号-1

地址:潍坊市昌邑市利民街5号    邮编:2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