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境考古成果证明: 五六千年前昌邑新沙路以北还是大海
文章分类:文博新闻 发布时间:2020-03-20
为配合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探索古海岸线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019年6月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环境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昌邑市博物馆合作启动了“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的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课题。
课题组先后于6月下旬和10月中旬在昌邑北部滨海地带开展了两期野外试点调查,实现了对试点区域的信息与部分环境、测年、动植物样本的采集,为后续系统调查和研究工作做了前期准备。
试点调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潍河与胶莱河之间15公里左右范围内分布的牡蛎礁。牡蛎礁一般被认为是相对海面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次发现的多处牡蛎礁基本可以串联成线,其走向大致与今天的新海路一致。通过对部分牡蛎样品进行AMS C14绝对年代测定,初步证明该礁体从形成到灭亡至少持续了一千多年(6800-5600BP)。与此同时,在牡蛎礁以北还发现了距今2300-2100年前的成群分布的盐业遗址。以此推算,五六千年前,昌邑新沙路以北区域均是汪洋大海; 几千年后海水退去,陆地露出,昌邑先民利用本区域丰富的卤水资源,开始了以制盐为主的生产生活。
2020年,本课题将继续推进。
6月份调查
10月份调查
考古队员说
从烈日炎炎到秋风送寒,环境考古人背负着时间的过往;
从田野一线到室内抚案,环境考古人见证着空间的流转;
从样品实验到数据论断,环境考古人描绘着自然的变幻;
从线索暗暗到故事涓涓,环境考古人讲述着人事的期盼。